【徽县·省级非遗·三】栗亭砚
【徽县·省级非遗·三】栗亭砚
砚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之一,是古老悠久又朝气蓬勃的中华文明的象征,在数千年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是中国的国粹,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有贡献,是一种集文学、绘画、书法、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,同时具有实用、欣赏、收藏三重价值。
栗亭砚历史悠久,石质细腻,颜色多变,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珍爱。宋代名臣文豪书法家米芾在其《砚史》中记载:“栗亭石色青、有铜点,大如指、发墨不乏,亦有瓦砾之象”。“栗玉砚、理坚、色如栗、不甚着墨,为器甚佳”。清代《肃州志》载:“嘉峪关石布什相仿于栗亭砚”。据史籍记载与当今新开发的栗亭砚相佐证。栗亭砚石材颜色丰富,石质稍坚,细腻如玉。所制砚台随石形而造化,依纹理而施艺,发墨快而不损毫,色泽天然,富丽堂皇,大气磅礴。
栗亭砚石材就其质材石色而言,多姿多彩,一山之中,石色变化较大。红色者有如端砚,绿色者有如洮砚,黄色者有如澄泥砚,灰色者有如歙砚,黑着如墨玉,青者如翡翠,且一砚之中颜色过渡有如墨韵,深浅自然,亦有石纹水涡,回旋有致,纹理分明,更有金丝银线纵横如织,遍布其中,呵气如雾,幻化如云,肌理细如美人之肌肤,润泽之如和田昆山之玉,使人赏心悦目,爱不释手。制作之前,先须相石,依石材大小、颜色、质地来构思造型,绘图修订,后施以凿刻工艺,或高浅浮雕,或镂空钻眼。待基本成型后,再精细打磨抛光,水洗砂磨,制成砚品则光滑如玉,光彩照人。
栗亭砚,追求自然之美,随石赋形,随形赋砚。当今的栗亭砚突破传统工艺之成规,或山水阁楼,或龙腾云海,或凤舞九阙,或太白醉酒,或飞天伎乐,或瓜果蔬菜,或草木鱼虫,或书或画等,皆趣妙天成,不拘一格。就其形制而言,除上述随形砚之外,亦有传统之抄手砚,瓦当砚,方圆砚,书卷砚等不一而足,大者可盈案,小者摩掌中,诗书画印巧妙结合在一起,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砚品中得到和谐的展示,相映生辉,文气十足,雅趣可餐,有识之士,无不赞叹。
当前,社会经济、科学、文化迅猛发展,而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并未淡出人们的视野,它和中国书画一样,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文化消费与投资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。